
關于“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討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薩賓娜?路德維希(Sabine Ludwig)則提醒人們,不要低估孩子,更不要為他們剪掉文學中所有的鋒芒。
在播客節目《童書診所》的一場對談
在《德國書業周刊》主辦的播客《童書診所》中,薩賓娜?路德維希作為嘉賓與兩位主持人——《德國書業周刊》的編輯施特凡?豪克(Stefan Hauck)和兒童文學專家、德國兒童文學委員會主席拉爾夫?施偉卡特(Ralf Schweikart)展開了這場對談。
被低估的與被苛求的:兒童與書籍
施特凡?豪克:英國《每日電訊報》首先對羅爾德?達爾作品中的問題提出質疑。此后,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個主題??梢园l現,他的書中被修改之處很多,某些詞被刪除,有的地方加上了注釋。例如在《女巫》一書中,出版社加上了“不是只有女巫戴假發,其他人也會戴?!边@樣的解釋。這類情況越來越多,我就想:這符合作者的意愿嗎?達爾已經去世了,我們不知道他會不會同意加上這樣的注釋??梢源_定的是,經過這樣的編輯加工,達爾已經完全不是人們熟知的那個反傳統的達爾了。面對公眾的強烈不滿,Puffin Books出版社發出聲明,將再推出一個與從前完全一致的新版本。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重新買到“原裝的達爾”。路德維希女士,您對達爾的作品很了解,甚至還將他的幾部作品翻譯成德文。您看到這些改動的時候,覺得那還是羅納爾德?達爾嗎?
薩賓娜?路德維希:不是了。我在《時代周刊》的一次采訪中說過:“這就是冒牌貨!”因為上面寫著達爾的名字,但里面看不到達爾的風格。因為正如您剛才所說,達爾的顛覆性正是他的風格特點!他總是在打破預期,正如他的夸張:他用“胖”和“討厭”等詞匯來形容孩子。另一方面,他的作品里總有一個好孩子,甚至也許太好了些。根據我在學校開朗讀會的經驗,孩子們就喜歡這樣的!他們喜歡夸張,也喜歡這種黑白分明的描繪。童話其實也是這樣,沒有比童話更非黑即白的世界了。但這對兒童來說極為重要,尤其是他們還小的時候?,F在有評論家出來,要求對人物性格進行區分,必須表現出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這話雖然沒錯,但我認為不適合用在童書里!
施特凡?豪克:關鍵要看上下文,可惜這一點總是被忽略。反而是挑出個別字句,就能引起軒然大波,可批評的人甚至都沒有讀過完整的作品。如果每個人都敢于在沒有讀過一本書的情況下就妄下定論,我覺得這很令人不安。
拉爾夫?施偉卡特:在《女巫》的結尾,小男孩變成了老鼠。這雖然稱不上是完美結局,但這個男孩也并不因為被施了法術感到不幸。很多年前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在想,會不會有一天,評論家說:“可憐的孩子此后要作為老鼠度過余生嗎?這不是大團圓結局!不能讓孩子忍受這樣的故事!”
施特凡?豪克:但孩子們喜歡變身,孩子喜歡極端!去體會最棒的幻想經歷,我覺得這是兒童文學所能做到的最美的事。不管是通過畫面還是通過文字!
改寫經典?
薩賓娜?路德維希:小時候讀的《蓬頭彼得》,我現在還記憶猶新,尤其是裁縫割大拇指的那些故事。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正在吮大拇指。但我并沒有受到什么心理創傷。我小時候因為別的事受過創傷,但從來沒有因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受過創傷!人們太低估孩子們了。人們總是以為,孩子們會接受他們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一切。其實孩子們是很能區分幻想和現實的。他們也有暴力幻想,他們需要這些,也不應該因此受到懲罰。
拉爾夫?施偉卡特:如果按照今天的童書標準來寫《蓬頭彼得》的話,真的不知道還會不會有《蓬頭彼得》這本書了……
薩賓娜?路德維希:肯定沒了!
拉爾夫?施偉卡特:但現在少兒文學中不正充滿了過度的敏感性嗎?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得反復斟酌,可不可以這樣翻譯,或這樣寫。
頭腦中的剪刀
施特凡?豪克:這個問題在今年的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上也被廣泛討論。很多出版社的編輯都說:“天,搞得太復雜了!”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一切有可能引起反感的字句都要刪除,那書籍是不是描繪了一個完全不存在的平行宇宙?
薩賓娜?路德維希:說實話,我很高興我已經這樣老了。如果在當前這個環境下,我根本就不想開始寫童書。因為我頭腦中早已有了一把剪刀,想要產生些瘋狂的想象都變得越來越難了。
關于《童書診所》
播客節目《童書診所》每月更新兩期,都在周五。新一期節目已于4月28日上線,嘉賓是《六六》的作者保羅?馬爾。在各大播客平臺均可收聽。
《德國書業周刊》原文鏈接:
https://www.boersenblatt.net/kinderbuch/schere-im-kopf?ss360SearchTerm=untersch%C3%A4t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