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z13xf"><dfn id="z13xf"><del id="z13xf"></del></dfn></sub>
      <thead id="z13xf"><sub id="z13xf"><del id="z13xf"></del></sub></thead>
      <mark id="z13xf"></mark>

      <form id="z13xf"></form>

      <big id="z13xf"></big>

          <form id="z13xf"><sub id="z13xf"></sub></form>
            <progress id="z13xf"><listing id="z13xf"><nobr id="z13xf"></nobr></listing></progress>
            <address id="z13xf"><font id="z13xf"></font></address>
















              2023“非虛構圖書獎”提名作品(下)
              2023-05-19

















              德國書業協會旗下的圖書文化和閱讀推廣基金會第三次頒發“非虛構圖書獎”。該獎項授予用德語撰寫的、為社會性討論注入活力的優秀非虛構類圖書。

              2023年,共有來自128家出版社的231本新書(自2022年5月以來出版)參評,其中的31部作品入圍了評選,最終8部作品被提名。頒獎典禮將于6月1日在漢堡舉行,現場揭曉獎項獲得者。

              德國非虛構圖書獎獎金總額為42500歐元。獲獎者將獲得25,000歐元,另外七名被提名者每人將獲得2,500歐元。



              以下為獲得提名的作品和作者介紹:


              《談論以色列》
              一場德國的辯論

              原書名:über Israel reden
              作者名:Meron Mendel(梅倫·門德爾)
              出版社:Kiepenheuer & Witsch
              ISBN:978-3-462-00351-2

              【內容簡介】
              在德國,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以色列那樣引起如此多的討論與紛爭:幾乎每個人都對此有自己的看法。情況為何會如此?為何中東沖突如此重要?為何辯論會變得如此情緒化,甚至于經常令人惡語相向?
              梅倫·門德爾二十年前來到德國時,他驚奇地發現自己的故鄉以色列竟在這里的公共話語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當年,與他交談的每個人幾乎都能對以色列及其政策發表明確的立場。

              今天,這場討論變得愈發激烈。近年來,從2020年反以色列哲學家阿基里·姆本貝引發的軒然大波到2022年的卡塞爾文獻展之爭,各類丑聞事件層出不窮。一方面,德國因其納粹歷史以及揮之不去的反猶主義,似乎天然就有對以色列示好的義務;另一方面,如何應對耶路撒冷政府日益加劇的右傾路線,也是德國亟需解決的問題所在。

              在本書中,梅倫·門德爾介紹了德國政界和新聞界對以色列和中東沖突問題的話語形成機制,也展示了左翼人士、移民和猶太人群對這一問題的態度。

              德國與以色列的關系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以果敢而開放的態度迎難而上,梅倫·門德爾為我們做出了示范。

              【評委點評】
              幾周以來,成千上萬的以色列人為了維護民主上街示威。這個國家正在經歷著建國75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一場危機。在其半自傳性隨筆《談論以色列:一場德國辯論》中,梅倫·門德爾關注近年來的主要爭議事件。這關乎以色列和德國的國家理性,關乎反猶主義和記憶文化,也關乎歷史學家之爭和卡塞爾文獻展。身為教育家的門德爾試圖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在對立雙方之間架設起橋梁。與此同時,他也敢于審視中東沖突本身,質問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對彼此根深蒂固的印象。本書用冷靜的筆觸,試圖在激烈的爭執中保持平衡。

              【作者簡介】
              梅倫·門德爾生于1976年,從小在集體農莊長大,后在海法和慕尼黑學習教育學和猶太史,并在法蘭克福獲博士學位。他現任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教授兼安妮·弗蘭克教育中心總監。



              《帝國的詛咒》
              烏克蘭、波蘭與俄國歷史的歧途

              原書名:Der Fluch des Imperiums
              作者名:Martin Schulze Wessel (馬丁·舒爾茨·韋塞爾)
              出版社:C.H.Beck
              ISBN:978-3-406-80049-8

              【內容簡介】
              俄羅斯的帝國歷史是理解俄烏沖突及普京反西方執念的關鍵。知名東歐歷史學家馬丁·舒爾茨·韋塞爾將這場戰爭置于俄羅斯領土西擴的漫長歷史之中,回顧了18世紀以來俄國歷史從蠶食烏克蘭、分裂波蘭一路走上歧途的過程。這一“帝國的詛咒”,迄今仍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本書揭示了這種致命觀念如何在21世紀仍在影響著莫斯科的領導層。1945年后,德國已經從“帝國的詛咒”中解脫了出來,走上了對西方開放的道路,而俄羅斯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2022年2月24日以前,許多觀察者認為普金政權僅專注于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個人財富。但這顯然不足以解釋其對烏克蘭發起的攻擊、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國家媒體的仇恨宣傳。想要理解他的動機,就必須將俄羅斯未解的身份認同問題納入視野;這一問題源自它的帝國歷史,也成為了“帝國的詛咒”。因此,本書從國際政治的視角回顧了俄羅斯、波蘭和烏克蘭三國自彼得大帝時期以來緊密交織的歷史。它指出,俄國對烏克蘭的蠶食和對波蘭的分裂造成了路徑依賴,這一結構性遺產迄今仍影響深遠。這不僅事關帝國對權力的要求,也涉及早在19世紀就已顯現端倪的東西方意識形態沖突。而在這場沖突中,德國很長一段時間都站在俄國那邊。德國在1945年后實現了“摒棄帝國思維”的目標,但俄羅斯仍然任重道遠。

              【評委點評】
              自由、民主和民族自決的原則在今天的烏克蘭得到了捍衛?這聽上去有些悲哀,但馬丁·舒爾茨·韋塞爾卻用俄羅斯的帝國歷史對此進行了堪稱典范的注解。這位東歐歷史學家回顧了彼得大帝時期以來的俄羅斯、波蘭和烏克蘭歷史,詳實地描述了莫斯科對鄰國的帝國政策如何與延續至今的反西方態度齊頭并進。這段沉重的歷史,將幫助人們把握普金及其政權的思想觀念,理解其對多元化西方公民社會所采取的蔑視態度。

              【作者簡介】
              馬丁·舒爾茨·韋塞爾現為慕尼黑大學東歐與東南歐歷史教授,同時也是巴伐利亞科學與人文學院成員。他2012-2016年期間曾任德國歷史學家協會主席。


              《逃亡的悖論》
              論我們對驅逐和被驅逐者的矛盾態度

              原書名:Das Fluchtparadox
              作者名:Judith Kohlenberger(尤迪特·科倫貝格)
              出版社:Kremayr & Scheriau
              ISBN:978-3-218-01345-1

              【內容簡介】
              逃亡是一種矛盾:人們想要留下,卻不得不離開。逃亡讓人遍體鱗傷:人們尋找安全感,卻要為此賭上生命。逃亡(歐洲)更是一種悖論:人們必須違背法律,也即“非法”越境,才能獲得申請避難的權利,才得以在避難國與自相矛盾的要求和無法實現的融合目標反復周旋。

              逃亡研究者尤迪特·科倫貝格詳細分析了我們對待驅逐和被驅逐者的方式,并從法律、社會和個人的角度剖析了其在歷史上和今年來的發展(畢竟這個問題不是烏克蘭戰爭之后才新出現的)。該書表明,如果我們承擔起自己的道德責任,簡言之就是相信機構、法治和公民社會的力量,那就能制定出人性化的避難和融合政策。

              【評委點評】
              歐洲的避難和融合政策充滿矛盾之處。難民們為了尋求保護,不得不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跨越邊境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違反法律,才能行使自己的避難權。他們本是來尋求庇護的,卻又要做好積極勞動的準備;他們本要融入避難國,卻又永遠只能扮演求助者的角色。

              尤迪特·科倫貝格以十分詳盡的方式回顧了我們在20世紀和21世紀對待逃亡和驅逐問題的法律、社會和政治立場,并揭露出當前話語的矛盾性。人性化的避難和融合政策應當是什么樣子,歐洲如何才能切實履行其責任,她就此給出了睿智而可靠的答案。

              【作者簡介】
              文化學者兼移民研究者尤迪特·科倫貝格現在維也納經濟大學社會政策學院研究和講授難民、融合與歸屬問題。2015年秋,她參與了歐洲最早的大規模難民遷徙研究。她有論文在多家國際期刊發表,并曾榮獲2019年庫特-羅斯柴爾德獎和維也納市促進獎。除學術工作外,她還在維也納市融合委員會任職,并擔任旨在建立合法逃亡路徑的公民組織“COURAGE(人權勇氣)”創始成員。


              《陌生性的開端》
              論當今脆弱時代的身份認同問題

              原書名:Wo die Fremde beginnt
              作者名:Elisabeth Wellershaus (伊麗莎白·韋勒斯豪斯)
              出版社:C.H.Beck
              ISBN:978-3-406-79932-7

              【內容簡介】
              對記者伊麗莎白·韋勒斯豪斯而言,陌生感是她自幼就耳熟能詳的話題。但在這本書中,她所感受到的陌生性卻更為復雜、普遍而豐富,同時也是將我們聯結在一起的紐帶。

              韋勒斯豪斯自幼在漢堡的中產階級聚居區沃爾克斯多夫生活,隨自己的白人祖父母和白人母親長大。她的父親小時候在赤道幾內亞的可可種植園生活,上世紀60年代移民至太陽海岸。從漢堡、馬拉加和父母雙方的生活世界中,身為黑皮膚德國人充分感受到了陌生感的復雜性。在于倫敦完成學業后,她從事記者工作,組建了傳統的小家庭,生活在具有貴族氣質的柏林潘科區?,F在,她躋身享有特權的中產階級行列,簡單的歸屬感敘事早已不起作用。在書中,韋勒斯豪斯研究了一些陌生感并沒有立即顯現的場景:在友誼中,在工作關系中,在鄰里之間,在家庭中——總之是在親密的關系之中。她道出了自己尚自存疑的身世和復雜的身份認同,也把他人對世界的感受與自己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由此,她以獨特的方式拓展了當今身份認同政治視角的邊界。

              【評委點評】
              在伊麗莎白·韋勒斯豪斯的童年中從不存在清晰的關系。作為一位黑人父親和一位白人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在漢堡的富裕街區長大。數十年后,這位女作家講述起德國的陌生感,指出未來若想保持活力,就不能存在固定的身份認同歸屬。這本書嘗試撇開圍繞種族主義和身份認同政治的討論,但又沒有把它們完全忽略。它以平靜、敏銳又細致入微的描述性語言,展開了作者的主觀敘述。她沒有獲得確定的歸屬感和集體感,而只是遭遇了灰色地帶,同時意識到中間狀態也能成為安身立命之所。

              【作者簡介】
              作家兼記者伊麗莎白·韋勒斯豪斯主要撰寫探究陌生感和歸屬感成因的通訊報道、隨筆和專題文章。她是時代報在線的女性主義專欄“10nach8”的編輯團隊成員,也是研究非洲和流散族群當代藝術的《當代&》雜志編輯。


              2023“非虛構圖書獎”提名作品(上)



              ?
              色婷婷美国农夫综合激情亚洲_成年免费a级毛片高清_宝贝它想你想的爆炸了试看_欧美大屁股xxxxhd

                <sub id="z13xf"><dfn id="z13xf"><del id="z13xf"></del></dfn></sub>
                  <thead id="z13xf"><sub id="z13xf"><del id="z13xf"></del></sub></thead>
                  <mark id="z13xf"></mark>

                  <form id="z13xf"></form>

                  <big id="z13xf"></big>

                      <form id="z13xf"><sub id="z13xf"></sub></form>
                        <progress id="z13xf"><listing id="z13xf"><nobr id="z13xf"></nobr></listing></progress>
                        <address id="z13xf"><font id="z13xf"></font></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