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書業協會旗下的圖書文化和閱讀推廣基金會第三次頒發“非虛構圖書獎”。該獎項授予用德語撰寫的、為社會性討論注入活力的優秀非虛構類圖書。
2023年,共有來自128家出版社的231本新書(自2022年5月以來出版)參評,其中的31部作品入圍了評選,最終8部作品被提名。頒獎典禮將于6月1日在漢堡舉行,現場揭曉獎項獲得者。
德國非虛構圖書獎獎金總額為42500歐元。獲獎者將獲得25,000歐元,另外七名被提名者每人將獲得2,500歐元。
以下為獲得提名的作品和作者介紹:
《一座農家院與十一個兄弟姐妹》
正悄然告別農家生活的德國
原書名:Ein Hof und elf Geschwister
作者名:Ewald Frie (艾華德·弗里)
出版社:C.H.Beck
ISBN:978-3-406-79717-0
【內容簡介】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畜牧市場、自給自足和辛勤勞作著稱的農耕經濟便迅速悄然離場。艾華德·弗里以自己的家族為例,記錄下這一影響深遠的轉折。他借助許多有說服力的場景和例子,僅用寥寥數筆,便展示了父輩的世界如何崩塌,兄弟姐妹如何走上新的生活道路以及全面的社會轉型如何在全國鋪開。
每月拍賣的種牛,牧場上的豬牛,套著犁的馬匹,存放物料的花園——農場在父母、孩子和幫工的經營下欣欣向榮。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農家生活似乎更接近中世紀,而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快,一切風云突變:雖然緊跟現代化的步伐,但從前家境富裕、受人尊敬的農民卻突然成了貧窮和落后的人群,他們的孩子還要為身上的馬廄味感到羞愧。天主教通過推廣新式工作幫助青年人逃離農耕世界。社會福利國家則在培訓和農場轉讓方面提供支持。到了七十年代,農村的世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回想起來,這番變化其實在悄無聲息之中便已發生:“天哪,這一切我都經歷了,那感覺就像在另一個世紀一樣?!?/p>
艾華德·弗里采訪了自己在1944-1969年出生的十個兄弟姐妹,詢問他們對那個時代的感受。這本文采斐然的書用簡潔而準確的口吻,將那場驚天動地的變革呈現在讀者眼前。
【評委點評】
艱苦的田間勞作、擠牛奶、閹割豬仔、虔誠的信仰和自給自足:一種生活方式就這樣悄然消失,以至于人們如今回想起來只能兀自驚嘆?,F年60歲的歷史學教授艾華德·弗里本就出身于一個農民家庭。在這本書中,他與自己的兄弟姐妹討論了共同的未來與故鄉,并用深情而樸實的語言還原了一種早已被許多人淡忘的生活方式。他所試圖回答的問題有:城市化和教育的普及使我們失去了什么?我們在社會變革中收獲了什么?對于這些簡單的問題,弗里給出的答案卻并不簡單:這正是這本充滿趣味和洞察力的書的優勢所在。
【作者簡介】
艾華德·弗里現為圖賓根大學現代史教授。
《全部時間》
一個關于權利與自由的問題
原書名:Alle_Zeit
作者名:Teresa Bücker (特雷薩·比克爾)
出版社:Ullstein
ISBN:978-3-550-20172-1
【內容簡介】
社會公正意味著公平的時間分配。
時間是當今社會的核心資源,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得到它。新的時間文化應當提升公平性、生活質量和社會凝聚力。作為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女記者之一,特雷薩·比克爾就此提出了具體建議。
【評委點評】
記者特雷薩·比克爾致力于建設一個對所有人都更為公平的社會。如果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減少,那就意味著全職工作者每周最多只需20小時,護理工作能夠得到更為公平的分配,人們也有更多的時間處理社會關系。實現“關愛民主”不僅是個人的目標,也是全社會的目標,而這必須從家庭中開始做起;工作與家務之間的失衡,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比克爾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開發了一套全新的時間文化和時間政治模型。她的書致力于討論的不是一個時間現象,而是社會基本問題——這其中也涵蓋了當今時代的許多社會、政治和經濟議題。
【作者簡介】
特雷薩·比克爾生于1984年,是一位關注女權主義、勞動和社會問題的時事評論員。她2019年起擔任《南德意志報雜志》專欄作家,此前曾在2014-2019年擔任女性主義網絡雜志“EDITION F.”主編。她還經常以專家身份受邀參與會議和政治談話節目。
《道德》
善與惡的誕生
原書名:Moral
作者名:Hanno Sauer (哈諾·紹爾)
出版社:Piper
ISBN:978-3-492-07140-6
【內容簡介】
道德從何而來?它在今天如何體現?
現代社會危機重重:普世價值岌岌可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似乎已經被塵封于過去。但表象也具有迷惑性:實際上,能被所有人共享的普遍價值仍然存在。
從五百萬年前的人際合作到近年來的道德兩極化危機,哈諾·紹爾生將人類的道德故事娓娓道來。此外,他還為我們還原了當今社會道德文法的生物、文化和歷史演進過程。
我們以什么作為準繩?
我們想要怎樣生活?
我們應當如何相處?
我們從前怎么做,今后又將何去何從?
【評委點評】
在當今的社會論爭中,越來越多的立場選擇以道德作為出發點。這里的人類“道德”究竟指什么?它如何在人類歷史上確立一席之地?它有哪些普遍內涵?不同文化之間的道德形式有何不同?紹爾這本全面的道德文化史從人類誕生之初追敘至今,也為最新的道德論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本既巧妙又有趣的書,也促使人叩問自己的信念。
【作者簡介】
哲學家哈諾·紹爾生于1983年,現在烏特勒支大學講授倫理學。他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多部,并在歐洲和北美等地主講多場講座。
《激進普世主義》
超越身份認同
原書名:Radikaler Universalismus
作者名:Omri Boehm(奧馬里·伯姆)
出版社:Propyl?en
ISBN:978-3-549-10041-7
【內容簡介】
普世主義在今天還有救嗎?
有,但我們必須回歸它的本源:只有真正理解圣經中的先知以及伊曼努爾·康德的人道主義呼吁,我們才能毫不妥協地與不公正行為進行斗爭——而且是以激進普世主義而非身份認同的名義。
在《激進普世主義》一書中,奧馬里·伯姆為我們提供了多種新的闡釋,也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普世主義本質的理解。他的研究以康德及其對猶太先知經常遭到誤解的道德一神論的復興作為基礎。這個大膽的構想,以其勇敢無畏的精神為已經陷入僵局的身份認同之爭指明了新的方向。
【評委點評】
“人類共存具有普遍基礎”似乎已經成了過時的理念。人們站在對立的話語陣營,相互指責對方夸大自己的局部利益和身份認同構想。奧馬里·伯姆邀請人們重新思考普世主義的根本概念,希望以此結束論爭。他的書是在提出主張,而不是和稀泥。它帶領我們回歸約伯、康德、馬丁·路德·金等人物,將圣經故事和當今的紛爭聯系在一起。它邀請我們與當前的討論保持距離,轉而思考利益與感受、手段與目的以及價值與尊嚴之間的區別。政治哲學在此遭遇現實——令人欣喜的是,對基本原則的切割并未僅被視作妥協和共識。
【作者簡介】
奧馬里·伯姆生于1979年,現為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系主任。他擁有以色列和德國雙重國籍,曾在慕尼黑和柏林從事研究工作。其專著《康德對斯賓諾莎的批判》2014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他還為《國土報》、《時代報》和《紐約時報》撰寫關于以色列、政治和哲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