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科學圖書獎”旨在聚焦熱點領域,促進技術成果與研究現狀走進公眾視野。在評獎的過程中,科普類圖書、與之相關的科研人員、科普作家占據核心地位。每年的評獎都備受大眾關注,充分說明圖書依然是知識傳播的核心媒介。
年度科學圖書獎每年評選一次,分為四個類別:
? 自然科學與技術
? 醫學與生物學
? 人文社科
? 青少年科普
該獎項設立于2007年秋季,最初由“圖書文化出版社”與“奧地利科研部”聯合組織。2015年起,這一項目由奧地利科研經濟部接管,并全權負責,由“圖書文化出版社”執行。官網:www.wissenschaftsbuch.at
以下為您介紹獲得2023年奧地利年度科學圖書獎的獲獎圖書和進入短名單的作品。
醫學與生物學類-獲獎圖書
《敘事的大腦——我們的神經元在說什么》
德文書名:Das narrative Gehirn. Was unsere Neuronen erz?hlen
原作者:Fritz Breithaupt
出版社:Suhrkamp
敘事無處不在:談話間、睡夢里,文學作品中……在此,敘述故事不僅令人愉悅,還有助于人們用有意義的方式思考與生活;當人們遇到天災人禍,敘述更是助人走出危機與陰影的方法。在這本書中,作者弗蘭茨·布萊特豪(Fritz Breithaupt)討論了敘事對大腦以及相關機制的影響。通過大量的腦學科研究與跨學科實驗,他得出了重要結論。其中在一項實驗里,布萊特豪讓受試者復述故事,并以此觀察他們記住了哪些部分。結果表明,受試者記住的是情感部分——不是在情節中體現的情感,而是由故事喚起的情感。因此,布萊特豪提出觀點,敘事思維能讓人們產生對周圍世界的同理心。此外,敘述故事可以給人帶來幸福感,僅此一點,就應該被倡導。布萊特豪是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的認知學與德語系教授,并在德國《時代》報紙上定期發表有關敘事與情感的文章。
醫學與生物學類-短名單作品
《美的進化:被遺忘的達爾文配偶選擇理論》
德文書名:Die Evolution der Sch?nheit. Darwins vergessene Theorie zur Partnerwahl
原作者:Richard O. Prum
英譯德:Frank Born
出版社:Matthes & Seitz
絢麗的羽毛,耀眼的顏色:鳥類的華麗外表不僅吸引人類,還有它們的同類。雄鳥炫耀羽翼,實則是為自己打廣告,以此試圖吸引雌鳥的注意,成為潛在的擇偶對象——就這樣,一場性的選擇正在進行。鳥類展現自己的美麗——譬如孔雀開屏,不只為了審美或適應環境背景色,而是為了交配。早在150年前,達爾文就提出了這個理論,并對鴕鳥與孔雀的羽毛進行了細致的分析。順著達爾文的思路,本書作者理查德·歐文·普魯姆(Richard O. Prum)試圖把這一理論運用在人類身上。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美貌因素如何影響著人類的擇偶觀?能否通過美貌的影響,得出關于人類進化的結論?作者普魯姆是耶魯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進化生物學、鳥類學、性選擇。憑借本書,他獲得了普利策獎的提名。
《弗洛伊德、阿德勒、弗蘭克爾——維也納心理研究界》
德文書名:Freud–Adler–Frankl. Die Wiener Welt der Seelenforschung
原作者:Hannes Leidinger,Christian Rapp,Birgit Mosser-Schu?cker
出版社:Residenz
維也納三大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分別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他們的出發點各有千秋:弗洛伊德致力于精神分析,阿德勒關注于個體心理學,弗蘭克爾著眼于意義治療與存在分析??v使理念有異、方法不同,他們無疑都是心理學的開拓者?,F代心理學的治療方法,也大多建構于他們的理論基礎。那么在工作之外,這三位心理學家有著怎樣的性格?他們的成長環境如何,這又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書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由三位作者共同撰寫——漢斯·萊丁格(Hannes Leidinger)、克里斯蒂安·拉普(Christian Rapp)、伯格特·莫瑟-舒克(Birgit Mosser-Schu?cker)。萊丁格是維也納大學的講師,同時在多所高校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拉普同樣執教于多所大學,兼任下奧地利州博物館的歷史館館長。莫瑟-舒克是律師、作家,主要供稿于奧地利廣播電臺。
《理性的動物——認知生物學研究》
德文書名:Das rationale Tier. Eine konigitionsbiologische Spurensuche
原作者:Ludwig Huber
出版社:Suhrkamp
動物是否也具有理性與意識?在這本書中,作者路德維?!ず悹枺↙udwig Huber)總結了有關動物思維認知的研究現狀。借助大量圖表,他闡釋了實驗方法與觀測意義——胡貝爾以猴子、狗、蜜蜂、烏鴉、毒箭蛙、海龜、章魚為實例,展示了動物們的能力:制造與使用工具、交流、計劃、理解……還有許多。本書一方面旨在介紹動物思維研究的現狀與方法,另一方面想告訴我們這一領域的研究意義:若要拯救動物,人們首先要關心動物;而只有了解動物,才能給予它們所需的關懷。新的科學發現促使人們改變對動物的態度,消除毫無依據的偏見,修正備受爭議的倫理態度。作者胡貝爾教授是維也納獸醫大學“人與動物關系跨學科研究所”的所長,也是比較認知專業主任、學科創始人。
《逆生長的水母——向自然界學習長壽之道》
德文書名:Quallen altern rückw?rts. Was wir von der Natur über ein langes Leben lernen k?nnen
原作者:Nicklas Brendborg
英譯德:Justus Carl
出版社:Eichborn
在很久以前的一項實驗中,實驗者讓受試者們服用了一種藥物,以此觀察該藥是否具備重置衰老過程的作用。雖然這個實驗沒有后續的報道與進展,但人們對長生不老、永葆青春的愿望依然強烈??v使人類的平均壽命逐年增長,卻遠遠比不上有些生物或有機體。譬如燈塔水母——這是一種小型水母,遇到危險時,它可以重返水螅狀態,再次生長,以此無限延長自己的生命。類似的生物還有很多:加利福尼亞的紅杉,壽命可達5000年;某些細菌甚至可以實現永生。在這些自然現象的驅使下,本書作者尼克拉斯?布蘭伯格(Nicklas Brendborg)尋求著自然界中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的秘密。在探索的過程中,他重新進行了上述的實驗,并破除了一些有關年齡的迷信與神話。正在做博士后研究員的布倫堡,是“諾和諾德國際人才計劃”的后起之秀,以這部處女作亮相圖書市場。
自然科學與技術類-獲獎圖書
《烏鴉:智力超人與社交強者的秘密》
德文書名:Raben. Das Geheimnis ihrer erstaunlichen Intelligenz und sozialen F?higkeiten
原作者:Thomas Bugnyar,Patricia McAllister-K?fer
出版社:Brandst?tter
烏鴉一直伴隨人類左右,它們的聰明才智、對工具的巧妙使用、非凡的互動能力早就揚名天下。在本書中,著名的烏鴉研究者托馬斯·布尼亞爾(Thomas Bugnyar)打破了人們對這一物種的固有印象。作為一名研究行為認知的生物學家,布尼亞爾聚焦烏鴉的生活、思維、感知,開始了一段探索之旅,讓人們能更好理解烏鴉的行為:烏鴉真的像人們所說的一樣,嚴格遵守一夫一妻制的生活嗎?即使居住在食物充足的地區,它們為什么還要遷徙?它們如何理解同類,遵循什么樣的“社會準則”?本書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并給出了答案。布尼亞爾是維也納大學生物系主任,同時也是巴特弗斯勞研究所的負責人。他主要研究動物的行為認知與社交能力,其中烏鴉是他的研究重點。
自然科學與技術類-短名單作品
《壯觀的機器——科技歷來的影響》
德文書名:Spektakul?re Maschinen. Eine Affektgeschichte der Technik
原作者:Daniel Strassberg
出版社:Matthes & Seitz
自古以來,人類既夢想像神一般無所不能,又害怕因此受到上天的懲罰。這種在渴望與恐懼之間的徘徊狀態,也同樣呈現在西方文化中人與機器的關系之中——本書作者丹尼爾·斯特拉斯伯格(Daniel Strassberg)這樣說。奇跡、古怪、魔力、機械——機器給人類帶來了什么?劇院里的舞臺器械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般的體驗;織布機在人類腳下俯首稱臣。機器一方面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引領變革:無論是我們的工作形式,還是思維模式,甚至是愛的方式。簡而言之,人類近乎于機器的“神”。本書圍繞著“人機關系”展開,追溯著人類對機器的探索與發明。作者斯特拉斯伯格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深耕于精神分析與哲學的交叉學科領域。
《咖啡、罌粟、仙人掌——植物靈藥文化史》
德文書名:Kaffee Mohn Kaktus. Eine Kulturgeschichte psychoaktiver Pflanzen
原作者:Michael Pollan
英譯德:Thomas Gunkel
出版社:Kunstmann
植物可以改變人類的意識:它可以令人興奮、讓人鎮靜,也可以完全改變人們的狀態。在本書中,麥克·波倫(Michael Pollan)對比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精神活性植物:咖啡(咖啡因)、罌粟(鴉片)、仙人掌(麥司卡林),并探討了人們對這些植物的感知、評估與判斷。作者認為,每種植物都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他通過自身體驗,譬如不喝咖啡,或者特意食用罌粟或仙人掌,來探索每一種植物帶來的文化。在此,波倫結合歷史、自然科學、回憶錄以及報告文學,以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這些植物;他闡述了精神活性植物對人類的吸引力,以及各國對這些植物的消費規定與禁忌。他認為,除了討論這些植物的監管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思考。波倫畢業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系教授,并著有多本與保健、飲食、藥物、毒品相關的書籍。
《章魚收縮、蜥蜴抗風——大自然對氣候危機的應對》
德文書名:Von schrumpfenden Tintenfischen und windfesten Eidechsen.
原作者:Thor Hanson
英譯德:Andrea Kunstmann
出版社:K?sel
適應氣候變化是與時間的賽跑。在這一點上,大自然已經領先了人類好幾步:隨著氣溫逐年上升,繁殖過盛的樹皮甲蟲變為整個森林的天敵,迫使樹木與之對抗;蜥蜴為了抵御愈發頻繁的熱帶風暴,不被狂風刮走,在進化過程中“練就”了更強的抓地力。當人類還為氣候對策爭論得面紅耳赤時,大自然早已悄無聲息地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反應,這些回應有的令人憂心,有的引人入勝。本書作者托爾·漢森(Thor Hanson)是一位專門研究自然保護的生物學家,他講述的這些故事鮮為人知,卻個個體現了大自然與氣候驟變所做的斗爭。在寫書的過程中,他曾多次親臨遭遇過氣候變化的地點,見證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后果。漢森畢業于愛達荷州、加利福尼亞、佛蒙特大學,是一位自然學科的科學家、環保主義者,也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作為古根海姆基金會的研究員,他的研究重點是生物多樣性。
《寂靜的地球——我們為什么要拯救昆蟲》
德文書名:Stumme Erde. Warum wir die Insekten retten müssen
原作者:Dave Goulson
英譯德:Sabine Hübner
出版社:Hanser
別看昆蟲體型弱小,它們卻在地球上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它們“回收”垃圾、為植物授粉,它們不僅是無數動物的飲食來源,其中益蟲與害蟲還能互相抗衡。只可惜,昆蟲所做出的這些貢獻卻無人問津,而且每天都有數百種昆蟲瀕臨滅絕。它們的絕跡,對我們人類意味著什么?本書作者戴夫·古爾森(Dave Goulson)詮釋了昆蟲衰亡的緣由——使用殺蟲劑便是其中之一。此外,古爾森還研究了昆蟲界甚少關注的領域,譬如外來物種入侵、電子煙霧、氣候變化等。在書的最后一個章節,作者預言了昆蟲徹底滅絕會帶來的后果:我們的生活將沒有覆盆子,也沒有巧克力,而這并不算最嚴重的損失。與此相比,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全球性饑荒——授粉昆蟲數量的減少,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從而導致收成大幅下降。作者古爾森畢業于牛津大學,博士論文的主題與蝴蝶有關,他先后在南安普敦與斯特靈大學工作,2010年起,任職于蘇塞克斯大學。
信息來源:www.wissenschaftsbuch.at